猗顿:布衣商圣 晋商鼻祖 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白手起家暴富的人 开中国商贸先河( 四 )


桑园是猗顿从他的故乡鲁地移植而来的 。古时有这样一条俗谚:“鲁桑百,丰锦帛 。”意思是说,鲁地的桑叶质量高,只要鲁桑栽得多,蚕丝好,高档的丝织品就丰富了 。猗顿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还没有棉花,那时穷人穿的是葛麻,富人穿的是丝绸,所以蚕丝业很兴盛 。农家只要种田,就要养蚕,所谓“农桑之家”就是种田、养蚕并举的意思 。
猗顿从故乡鲁地选购回上好的桑种,运回猗地,精心栽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 。他的桑园原有十几顷那么大,他一面大量培植幼苗,供人索取,推广优质鲁桑品种,一面组织养蚕 。为缫制生丝,他还办起了缫丝加工厂,人们称为“绣花园” 。
据说,当年郇瑕所出产的丝绸,曾一度与鲁帛齐名 。后来,棉花传入中国,大众化的纺纱、织布代替了颇费功力的丝织帛,养蚕业渐渐衰落了,优质的鲁桑也随之退化,但“桑园地”却成为供后人缅怀先贤历史功绩的一块神奇的土地 。
制盐贩盐 大搞运输
猗顿是一个永不疲倦、永不满足的人 。当畜牧业得到壮大,农耕恢复,有了雄厚的资本时,他又计划着制盐 。他想,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古郇近在河东盐池,自己又有着成群的骡马,是搞运输最有利的条件 。如将本地池盐贩运到外地,那销路将是很大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池盐的积压与滞销,另一方面可以使畜力、人力投入新的生产,扩大经营,一举两得 。
古河东盐池,南限中条山,北依郇瑕地,面积90多平方公里 。相传在古洪荒时代,这里是个内海,孤山、稷王山、中条山均为海岛 。洪水过后,海水蒸发沉淀,淤结成盐湖 。《山海经》卷三曰:“景山南望贩盐之泽 。”晋人郭璞注:“即盐池也,今河东猗氏县 。”盐池盐因受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不需要人工煎熬、大锅蒸煮,主要是靠风吹日晒自然结晶成盐,成本低,盐质好,产量高 。明代编纂的《河东盐法志》记载着古代关于“盐南风”的传说,说盐湖的风景是从南面中条山上的“盐风洞”里刮出来的,盐风洞是由神来主宰的,“仲夏应候风出,声隆隆然,俗称盐南风,盐花得此,一夕成盐” 。
对于制盐晒盐,猗顿已是轻车熟路 。他组织人力,垦地为畦,向畦内浇灌卤水,这样能扩大晒盐面积,又可缩短晒盐时间,五天便可成为食盐,色若白帆石 。据说,这种垦畦晒盐法,便是猗顿在制盐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唐代柳宗元在《晋问》一文中,曾对“垦畦浇晒”制盐作了精彩而形象化的描述:“沟塍畦畹,交错轮困,若稼若圃 。敞兮匀匀,渔兮鳞鳞;逦纷属,不知其垠 。”称其为划时代的变革 。
池盐晒出来了,如何运出去?猗顿经考察后,组织人力,开辟了两条运输主线:一是在中条山开出一条运输线,使畜驮车载池盐,从山的北脚下运往山南,销往齐、鲁各地;二是由禹都经古郇向西黄河渡口修了一条百余里长的“盐车路”,让池盐渡过黄河,运往秦地城乡,并通过秦地销往西域,以至伊朗、阿富汗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