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楹联律词校验 楹联是什么意思?( 五 )


“门辟九宵”和“阶崇百级”都是主谓结构 , 且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仰步三天胜迹”和“俯临千嶂奇观”都是动宾结构 , 并且宾语部分偏正结构 , 结构完全相同 。
三、讲究平仄
对联的平仄 , 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 。强调平仄 , 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 , 有音律和谐美 。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 , 仄对平 。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 , 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 。所谓平仄 , 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 , “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 , 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 , 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 。如鲁迅先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又如向楚所撰四川眉山三苏祠联:
“北宋文章名父子 , 南州胜迹古祠堂 。”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贵州黄果树瀑布观瀑亭悬一联:
“白水如棉 , 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 , 何须梭织天生成 。”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平平可仄可平平”下联中标“可”字处者 , 表示不合平仄对应的规律 , 但是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 , 可平可仄者是在一、三、五位置上 , 是允许的 。
对联讲究平仄 , 读起来音韵铿锵 , 有节奏感 , 富有音乐美 。
要讲究平仄 , 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 。因为如果同字了 , 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 。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少唱点雪月风花免得心猿意马;
多演些忠孝仁义挽回世道人心 。”
“唱点”的“点”和“演些”的“些”意思相同 , 但不能同字 , 如同字 , 就不能对仗了 。
但是 , 根据辞不害意的原则 , 为了表达的需要 , 同字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也允许出现 , 也会被人接受 。这当然影响平仄了 , 但这就已经属于宽对一类了 。宽对对于平仄和对仗的要求不是很严的 。如明代户部右侍郎张津任南安知府时 , 为海宁县谯楼撰一联提倡廉政: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
其中就出现了二字、四字、八字三个位置上的同字 , 但是 , 由于此联内容意义深刻 , 人们就不在乎它的平仄不合规律了 。
再如周恩来挽蔡元培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 , 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 , 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
此联中的第一、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等七处出现了同字 。但是 , 此联把蔡元培先生一生中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概括 , 内容精炼 , 人们也就不会去计较它的平仄是否合规则了 。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从内容上看 , 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特殊情况例外 , 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 。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 , 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 , 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 , 叫反对 。
如董必武题南湖革命纪念馆联:
“烟雨楼台 , 革命萌生 , 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 , 逢春蛰起 , 到处皆闻殷殷雷 。”
这是正对 , 上下联互相补充、深化 , 表现了南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影响 , 对革命的伟大贡献 。
再如有一副挽李大钊的对联:
“为革命而奋斗 , 为革命而牺牲 , 死固无憾;
在压迫下生活 , 在压迫下呻吟 , 生者何堪?”
这是反对 , 把李大钊的为革命而“奋斗”和“牺牲” , 与其它有的人的在压迫下“生活”和“呻吟” , 两相对比 , 歌颂了李大钊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从上下联的关系看 , 大多数对联的上下联是并列的 , 这通常叫做“平对” 。例如 , 何香凝挽廖仲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