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诗词篇 唐宋诗词中的友情( 九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题材
本诗的题材为“送别”,“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 。时至今日,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 。
地位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伤感,有消极影响 。
解析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 。“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 。这是分别时的情景 。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 。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 。“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 。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 。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 。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 。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 。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 。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 。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 。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 。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 。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 。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 。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 。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 。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 。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