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火攻|柯蒂斯·李梅( 二 )


李梅火攻|柯蒂斯·李梅

被炸掉机翼的B-17战略轰炸机
1940年,美国以英国燃烧弹为蓝本先后开发了100磅的M4百思特网7型燃烧弹(胶状橡胶混合物、碱水、椰子油、汽油)和4磅的M50型燃烧弹(镁、铝、四氧化三铁),分别用于攻击大型建筑群和轻型建筑群,二者燃烧后的温度都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 。但是随着太平洋局势的恶化,1941年9月,美国陆军航空队阿诺德将军提到过这么一段话:

远东橡胶的供应在战时也有可能被日本切断,镁在战争中也可能成为短缺性材料


李梅火攻|柯蒂斯·李梅

M47型燃烧弹
1941年夏天,美国着手建立科学研究及开发办公室(OSRD),其下设的国家防卫研究委员会(NDRC)专门用于军事方面的科学研究,集合了当时在雷达、战车、化工等领域的尖端人才服务于武器研究 。而为了应对资源短缺的问题,新一代可替代性燃烧弹也交由NDRC负责研发,其核心问题就是不需要橡胶的汽油混合物作为填充物、不能使用稀有金属作为燃烧弹外壳 。新型燃烧弹由哈佛大学、杜邦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等大量高校和化学公司参与 。
1942年春,这种全新的燃烧弹问世,它的长度为20英寸(510毫米)、直径3英寸(76.2毫米),重量6.2磅,形状为长筒圆柱 。内部填充物为napalm(环烷烃和铝盐以及棕榈酸的汽油),此时汽油呈现胶状,因此也被称为“凝固汽油弹” 。使用时以集束方式投放,38颗捆绑,空中散开,落地3-5秒后内置的TNT炸药点燃镁颗粒,再将凝固汽油点燃并向外喷射,最远可以喷射30米,燃烧后温度可以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基本可以点燃周围常见的可燃物 。
李梅火攻|柯蒂斯·李梅



从1942年4月开始,美国对这种全新的燃烧弹进行测试,使用不同的投放平台和实验场景,包括迫击炮投放、轰炸机空投等等 。1943年2月开始,NDRC开始在犹他州建造大型测试平台,主要模拟日本和德国的城市以及工业区结构(包括建筑物结构和内部的家具都进行全模拟),以这种仿真平台进行燃烧弹真实测试 。测试时将原有的4磅M50型燃烧弹和2磅M52型燃烧弹作为对比 。最终结果证明,M69型燃烧弹是这三种燃烧弹中燃烧效果最好的,不仅对木质结构的日本建筑有极大的效果,对德式建筑也有较好的破坏效果 。
李梅火攻|柯蒂斯·李梅

凝固汽油弹(非M69)
最终这种新型凝固汽油弹被命名为M69,38颗捆绑后成为E-46型集束炸弹,总重量500磅 。
李梅火攻|柯蒂斯·李梅

E-46型集束弹,内含38颗M69凝固汽油弹
就在M69凝固汽油弹测试的同时,美国波音公司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也已经定型,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60吨,装备4台R-3350-23型十八缸带增压气冷星型发动机,最大载弹量达到9吨,最大航程达到9000公里,带弹后作战半径也能达到2500公里以上 。巨大的航程和带弹能力为之后从中国和太平洋诸岛空袭日本奠定了基础 。
李梅火攻|柯蒂斯·李梅



对日战略轰炸在1944年前,美国唯一对日本本土构成直接攻击的只有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特空袭 。当日,美国16架B-25中型轰炸机冒险从CV-8“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强行起飞,最终飞往中国 。这次空袭之后的2年多时间里,美国再也没有直接轰炸过日本本土 。
李梅火攻|柯蒂斯·李梅

正在“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百思特网飞的B-25轰炸机
新的对日战略轰炸构想“Air Plan for the Defeat of Japan”在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重新确立,当时计划以中国为跳板对日本本土进行持续性的战略轰炸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对日战略轰炸增加了太平洋方向,明确提出必须要在中太平洋获得轰炸的前进基地,即关岛、塞班岛和提尼安岛 。新的对日轰炸构想也更名为“Matterhorn”(阿尔卑斯山脉最后一个被征服的山峰,暗指对日轰炸的困难性) 。但是在1943年中后期,B-17“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由于性能问题无法胜任对日轰炸,而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进度滞后,技术上并没有有完全成熟,熟练的机组成员数量也不够 。所以对日战略轰炸实际到1944年初期才开始筹备 。
李梅火攻|柯蒂斯·李梅



1944年4月4日,专门为轰炸日本筹建的美国第20航空队成立,司令阿诺德上将兼任,司令部驻印度克勒格布尔 。下设的XX轰炸机司令部首任司令为肯尼斯B沃尔夫准将,而装备160架B-29轰炸机的58轰炸机联队在3月先期抵达印度(路上损失7架) 。为了保证20航空队大机群部署,美国在印度加尔各答地区兴建恰库利亚、皮亚多巴、杜昆迪和克勒格布尔空军基地,在中国成都附近兴建新津、广汉、邛崃和彭山四个前进基地 。由14航空队运输机队经驼峰航线为20航空队提供后勤保障 。其作战模式为:B-29由印度基地先进驻中国前进基地,再由中国飞往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