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家阮元:三朝阁老 九省疆臣 一代文宗 被道光称为完人( 四 )


刘文淇是扬州学派的又一位重要成员 。他是因为屡试不第,才闭门著书的 。在他最后一次赴金陵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他万念俱灰,慨然赋诗,题作《别号舍》,其中有“名山自有千秋业,从此归来只闭关”之句 。此后他就发愤著书,并把《春秋左氏传》作为刘氏的世传家学 。刘文淇的儿子刘毓崧、孙子刘寿曾,都是经学家 。到了曾孙刘师培,更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 。从国庆路向东进入东圈门不远处,有一座南向的老宅,即是刘文淇故居——青溪旧屋 。在破旧的瓦屋、剥落的砖墙和长满藓苔的地上,你会觉得这里和不远处的闹市是两个世界 。

钟情故土,奖掖人才
阮元对于乡邦文物的珍爱,使人感慨尤深 。将近两百年前的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位精神矍铄的中年官员兼学者,带领着一批力夫前往扬州东关街,去完成一件重要的文化使命 。他们将一块宋代残石从东关街二郎庙菜园里小心翼翼地搬出来,抬到附近安家巷的准提庵,安置在庵东侧的长廊里 。看到古人遗留下的残石得到了妥善保管,在场的僧众一片欢腾,那位官员与学者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位官员与学者就是阮元 。这一天,应该说在准提庵的历史上写下了沟通中华古今文化血脉的华彩一页 。
算起来,这一年是大清王朝嘉庆丙寅年 。四十三岁的浙江巡抚阮元正踌躇满志,在刚刚刻成了卷帙浩繁的《十三经校勘记》后,又与扬州太守伊秉绶商议编撰《扬州图经》《扬州文粹》等事宜 。对家乡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阮元,这一年中几乎踏遍了扬城内外 。只要他留心,似乎在扬州这座古城里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在城外的甘泉山,他发现了西汉厉王宫殿的础石;在城里的二郎庙,他又发现了这块宋代的三公石残碑 。阮元是在前去准提庵访问,路经东关街北的二郎庙菜园时,无意中发现宋代残石的 。他走进菜园,先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蔬菜,然后蓦然发现菜地中间有一块废弃已久的古井石栏,上面似乎隐隐有字痕 。阮元觉得此石不寻常,于是立刻取水洗石,用纸拓字 。经过仔细辨认,石头上刻的竟是“□熙十□三公石□”数字 。“熙”字上面的一个字残缺不全,像是“淳”字 。阮元想到以“熙”字为年号而时间超过十年的,只有宋代的淳熙,便断定这是宋代残碑 。于是,一块从不为人注意的残石,在阮元眼中却成了至宝 。
一年之后,阮元写了一篇《二郎庙蔬圃获石记》,记载了这一有意义的发现经过 。阮元移石的准提庵,就是今天的准提寺,又称准提禅院、大准提寺,系扬州历史上的二十四丛林之一 。我们纪念阮元,不仅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是因为时代需要他的精神和品格 。阮元在奖掖人才、提携后进、推崇同辈等方面特别值得称道 。精通经学的张惠言、擅长小学的王引之、深研算学的罗士琳等人,都出入于阮元门下 。阮元还刻印了钱大昕的《三统术衍》、孔广森的《仪郑堂文集》、彭元瑞的《石经考文提要》、胡廷森的《西琴诗草》、张惠言的《周易虞氏易》和《周易虞氏消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一大批当时学者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