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历史( 三 )


当时 , 在李德仓领导的回族反清起义军队伍中 , 军营中表现出回汉民族团结的局面 , 因为许多汉族人民也加入了起义军营 , 他们与回族一道反抗清朝的血腥统治 。据史料记载:“静宁州回目李德仓 , 盐官回目何士秀率静宁南北及盐官营十万人投诚……张瑞珍按册稽点 , 实得九万六千二百余人 , 其中汉民被胁从者三万一千五百余人 , 遣散回籍 。其无归者尚千余人 , 今在潇何城以北至盐茶、豫旺城一路垦种荒田 。”〔1〕(140)从这则史料分析 , 在李德仓率领的回民起义军中 , 至少有3万多人为汉族人 , 汉族人占起义军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 这个比例绝不是用胁迫手段所能达到的 。这说明 , 李德仓在长达7年的反清斗争中 , 很重视自己军队中的民族关系 , 他注重回汉民族的团结 , 故此 , 他的军队中回汉民族精诚团结以抗清 。这种回汉民族并肩战斗的历史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另据口承史料 , 李德仓回到张家川后 , 附近庄浪县万家沟门有1户汉族人 , 他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李德仓当嗣子 , 因此 , 附近秦安、庄浪的汉族和张家川内部一带的汉族人 , 每年阴历正月十三都要给李德仓过生日 , 汉族人自发组织社火队 , 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到张家川给李德仓贺寿 。由于阴历正月十三是另一回民起义人物马化龙遇难的日子 , 张家川的回族在此日要举行悼念活动 , 一喜一悲的日子不协调 , 汉族人就把李德仓的贺寿日改为正月十四日了 。这又说明 , 李德仓在反清起义过程中和返回张家川以后 , 与当地回汉民族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
在民国时期 , 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 那就是团结和睦 。值得称道的是 , 1916年 , 当龙山镇的回族人修建西清真大寺时 , 本镇的汉族人王殿垿无偿捐赠125棵椿树和楸树作为建筑材料 。等到龙山镇清真寺修建完工后 , 回族人将王殿垿和他儿子王右箴的名字刻在了奠基石上 , 每逢“圣纪”和“尔麦里”时 , 回族人均请他们参加活动 。1924年 , 龙山镇修建西街小学时 , 在群众捐助白洋1 500元中 , 王殿垿1人就捐助白洋500元 。人们用捐钱购买2亩地皮作校址 , 修建15间教室、12间职工宿舍 , 做了55套课桌 , 才解决了龙山镇回汉儿童的上学问题 , 同时也解决了附近大阳乡、陇城镇、连五乡、四方乡的回汉儿童入学难问题〔2〕(170) 。1929年 , 国民党某军旅长刘兆祥 , 派密探了解土匪在张家川的活动 , 当时在龙山镇西大街马六十九处装成乞丐讨饭 , 非但未讨到饭 , 不巧被马雇佣的厨师马世司将一勺面汤泼在来人的脸上 , 假扮者将此事告给刘旅长 , 刘旅长立即抓走马六十九 , 并从马堡抓去回民60余人 。刘旅长准备在龙山镇开会借机屠杀回民 , 此时 , 王殿垿的儿子王右箴挺身而出 。王右箴赶到龙山西大寺 , 他劝说阿訇张鸿宝去求情救人 , 但是阿訇胆小怕事不敢去 , 王右箴经过再三劝说 , 阿訇才与李成林等人一同去求情 。王右箴还劝说刘旅长 , 抢人的土匪是外地人 , 龙山镇的回民绝大多数是安分守己的 , 他以全家几十口人的性命作担保 , 同时讲述龙山镇一带回汉团结的事情 , 刘旅长因为有王右箴的担保而放了回族群众 。从此以后 , 龙山镇回汉将此事传为佳话 。
再有 , 民国时期的马元章、马元超兄弟 , 他们被当地回汉人称作马大善人、马三善人 。原因是 , 他们能够很好地团结回汉民族 。例如 , 马元章为了缓和因历史上清代的回汉分裂而产生的积怨 , 他不但揭穿左宗棠“以回制回”的阴谋 , 消除积怨 , 而且还主动交结有声望的汉族人士 , 如张广建、刘尔炘、安维峻等人 。他还常常对教民讲“没有回汉的团结 , 就不可能复兴教门”等话语 , 每逢宣化岗有“尔麦里”时 , 凡来朝拜的汉族 , 他都要亲自出迎 , 并吩咐侍者以上等筵席招待 , 汉族人回家时送双份油香 。在张家川刘堡、王堡、榆树、连柯等地居住的汉族群众 , 经常去参加活动 , 并念叨说“大善人对待我们如对待亲戚”〔3〕(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