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古诗和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
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
选到这一首 。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
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
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 。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
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
的说教 。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
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
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 。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
关于春节的古诗加上它的赏析(3首)
1、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赏析一: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 。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 。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 。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
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
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
“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 。
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
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
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 。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 。
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
赏析二: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
赏析三歌颂春节的诗很多 。
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
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 。
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 。
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 。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 。
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