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未行,寻坐与杨玄感有旧,左西海郡司户( 三 )


勤奋好学的古代的人有那些? 1、悬梁刺股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 , 有个人名叫孙敬 , 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 , 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 , 使他大受刺激 , 下决心认真钻研 。经常关起门 , 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 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 , 劳累了 , 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 , 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 , 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 , 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 ,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 , 头一低 , 绳子就会牵住头发 , 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  马上就清醒了 , 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 , 有一个人名叫苏秦 , 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 , 由于学问不多不深 , 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  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 , 家人对他也很冷淡 , 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 , 他下定决心 , 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 , 很疲倦 , 常打盹 , 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 , 准备一把锥子 , 一打瞌睡 ,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 , 猛然间感到疼痛 , 使自己清醒起来 , 再坚持读书 。2、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 , 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 , 但光亮照不到他家 , 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 , 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 , 但家中富有 , 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 , 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 , 问他为什么这样 , 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 , 深为感叹 , 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积雪囊萤 晋代时期孙康幼时酷爱学习 , 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 , 可家中贫穷 , 没钱购买灯油 。一到天黑 , 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到了冬天 , 长夜漫漫 , 他有时辗转很久 , 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 , 只好白天多看书 , 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半夜 , 孙康从睡梦中醒来 , 把头侧向窗户时 , 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 , 原来下了一场大雪 。屋顶白了 , 地上白了 , 树上也白了 。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 , 闪闪发光 , 使他眼花缭乱 。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 , 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 , 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 , 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 , 果然字迹清楚 , 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 , 立即穿好衣服 , 取出书籍 , 在雪地上看书 。孙康不顾寒冷 , 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 , 手脚冻僵了 , 就起身跑一跑 , 同时搓搓手指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整个冬天 , 他夜以继日地读书 , 不怕寒冷 , 也不感到疲倦 , 常常一直读到鸡叫 。即使是北风呼号 。滴水成冰 , 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孙康砥砺求进 , 学有大成 , 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同朝的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 , 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 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 , 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 , 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之后 , 人们用积雪囊萤来形容家境贫困却学习努力 。4、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 , 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 , 一边走一边看书 。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 , 慢慢地跟在他后面 , 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 , 从牛背上下来参拜 。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 , 他回答说:“《项羽传》 。”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 , 觉得很惊奇 。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 , 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 。”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隋炀帝九年 , 玄感在黎阳起兵 , 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5、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 , 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 , 多则几十个字 , 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 , 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 , 便于阅读 。通常 , 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 , 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 , 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 , 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 , 花了很大的精力 , 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 , 又附注了许多内容 , 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 , 孔子这样读来读去 , 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 , 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