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哪首唐诗的诗句?( 四 )


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哪首唐诗的诗句?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不第后赋菊》 。
全诗如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译文如下: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
作品赏析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 。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第后赋菊》...
满城遍地黄金甲
老大!!!是吧!!!菊 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首诗的题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面的“菊花”,另一种是“不第后赋菊”,出自唐末年代农民起义领袖(也称“冲天大将军”)的黄巢之手 。
黄巢是今山东荷泽人,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 。
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 。
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 。
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农民起义领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 。
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 。
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 。
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
以下诗词解释摘自《唐诗鉴赏辞典》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阳节(九月九)赏菊的风俗,相沿既远,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
为什麽不用“九月九”而说“九月八”呢?是为了与后面的“杀”、“甲”字叶韵 。
一个“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
“待”到那一天会怎麽样呢?作者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接应上句 。
菊花开时百花已凋零,这本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 。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
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
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
由此可见“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就是,在菊花盛开的秋季,总会有一天带着黄金盔甲的农民起义军,遍布整个长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