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归园田居》(其一)中八句田园生活景象描写的诗句( 四 )


”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这首诗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种豆”,“荷锄”,“戴月而归”,诗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可刚刚开荒的土地是贫瘠的,即使是种上抗贫瘠抗旱能力强的豆类为无济于事,还是“草盛豆苗稀”,但诗人还是安于这种生活,于是,用“但使愿无违”道出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心志 。
综合:这两首诗同样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 想,这是陶渊明的特长 。
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
《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不仅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其中的 。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和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
在艺术特色上,这几首《归园田居》相似之很多,尤其就艺术表现而言,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词: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无绮丽怪诞可言;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3、字易:无生僻字,字字常见,质朴非常;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 。
附《归园田居》另两首,便做参考: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 。
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
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
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 。
“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