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归园田居》(其一)中八句田园生活景象描写的诗句( 五 )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 。
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
“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
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 。
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
”《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 。
”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 。
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
《归园田居》其二赏析
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
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 ——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 。
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
”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
——诗人的身心俱静 。
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 。
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 。
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 。
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 。
——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 。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 。
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
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
”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
原诗:《归园田居·其二》魏晋: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
(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释义: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