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谁的文学地位更高( 八 )


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 。
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
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 。
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 。
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 。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 。
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更是千古名句 。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
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
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异同
要从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就要从二人所处的社会大背景说起 异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 。
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 。
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
李白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 。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
李白想做官而不得,而放浪形骸的一生,形成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 。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是他诗歌的主要特点)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