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古诗有哪些?( 五 )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
思量 。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
...
苏轼对宋词发展有什么贡献?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 。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的古诗词要意思
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解释∶⑴饮湖上,指在西湖上喝酒 。
⑵潋滟 。
指波光闪动的样子 。
⑶方好,正好 。
⑷亦,也 。
⑸空蒙,指水雾迷蒙 。
⑹西子,西施 。
⑺相宜,合适 。
诗意,水面上波光粼粼,天气晴朗,风景秀丽,山色迷茫,雨中的景致也很奇妙 。
想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美丽多娇,那么合适 。
这是歌咏西湖的名篇 。
在作者看来,西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美的 。
晴时,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闪动;雨时,湖光山色,旷远朦胧 。
西湖的美是那么恰到好处,正如美丽的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很漂亮的 。
诗的前两句总写西湖山水风光,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态 。
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湖面上闪烁着朵朵银花;近山苍翠,远山似黛;堤岸上垂柳飘拂,芳树间植其中 。
这样的风光,只有晴天方可饱览,而风雨交加,薄云低垂于湖面,湖水荡漾而尤见其充盈环湖群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如此的景象非雨天难得一睹 。
“晴方好”“雨亦奇”,是作者在不同天气下多次畅游西湖后的深切体会 。
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 。
诗的后两句,作者把西湖比做古代越国美人西施,是从两者的气质风韵上来说的 。
绝代美人西施的淡妆浓抹,无不相宜;而西湖的山山水水,风霜雨雪,一年四季,总各具情态,各有风韵 。
西湖和西字都具有自然美的风韵,都能随物赋形,气象万千都美在神韵 。
2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 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