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的整首古诗( 二 )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
(其二)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
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
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 。
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 。
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 。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
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 。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
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
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
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 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
《观书有感》二诗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
《冬夜读书示子聿》与《观书有感》 请结合你对两首古诗内容、情感...
相同点:主题相同,《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是用读书生发的感想,前一首告诉我们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的精神以及一个既有学问又有读书经验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
后一首则告诉我们要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新的知识以及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抒发读书体会 。
都是南宋诗人 。
不同点:一个是直接说出读书体会,一个则是用比喻的手法引出 。
希望采纳
观书有感这首诗主要从诗题中的什么着手,谈了什么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主要从诗题中的书着手,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