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的整首古诗( 四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
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让思想活跃,对事物有更多的了解 。
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就会爱不释手!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刻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也说明水是活的,正在流动,否则不可能会“徘徊” 。
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丝竹,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池水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人的心智明朗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获得的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
观书有感其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
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
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 。
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 。
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 。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
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 。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
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
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