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诗诗配画

望洞庭_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望洞庭古诗背景,就是相当于古诗意思的扩张,大概要240字 。

刘禹锡贬逐南荒 , 二十年间去来洞庭 , 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 , 是在秋天 。
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
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 , 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 , 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 。
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 , 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 , 写下了所见的美景 , 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 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 。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 , 描写了景物的特点 , 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 , 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 , 浮岷江 , 观洞庭 , 历夏口 , 涉浔阳而东 。

望洞庭古诗诗配画

《望洞庭》古诗描写了洞庭湖的哪些景象?
1.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 , 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 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 , 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 , 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
2.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 因为太阳已落 , 湖水不反光 , 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
3.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
4.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 ,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
1. 全文: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色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2. 译文:秋夜明月清辉 , 遍洒澄净湖面 , 湖面平静无风 , 犹如铁磨铜镜 。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
那翠绿的君山 , 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
3. 鉴赏: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
微波不兴 , 平静秀美 , 分外怡人 。
诗人飞驰想像 , 以清新的笔调 , 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 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 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4. 创作背景:《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 。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 , 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 , 浮岷江 , 观洞庭 , 历夏口 , 涉浔阳而东 。
”刘禹锡贬逐南荒 , 二十年间去来洞庭 , 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 , 是在秋天 。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
5. 创作背景:《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 。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 , 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 , 浮岷江 , 观洞庭 , 历夏口 , 涉浔阳而东 。
”刘禹锡贬逐南荒 , 二十年间去来洞庭 , 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 , 是在秋天 。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
望洞庭诗句还能提出什么 问题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注释:(1)洞庭:湖名 , 今湖南省北部 。
(2)湖光:湖面的光芒 。
(3)两:指湖光和秋月 。
(4)和:和谐 , 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
(5)潭面:指湖面 。
(6)相:相互 。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 , 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 , 隐约不清 , 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
(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10)遥望洞庭山水色:此句也有“遥望洞庭山水翠”一说 。
作品译文洞庭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 , 显得十分和谐。
当没有一丝风的时候 , 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