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诗诗配画( 二 )
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 , 从远处望去 , 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
《望洞庭》的全部诗意是什么?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 , 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 , 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 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 , 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 , 轻轻着笔 , 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 , 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 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
1.作品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2.白话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 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
3.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 , 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 , 浮岷江 , 观洞庭 , 历夏口 , 涉浔阳而东 。
”刘禹锡贬逐南荒 , 二十年间去来洞庭 , 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 , 是在秋天 。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写望洞庭这首诗的背景.
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 , 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 , 浮岷江 , 观洞庭 , 历夏口 , 涉浔阳而东 。
”刘禹锡贬逐南荒 , 二十年间去来洞庭 , 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 , 是在秋天 。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译文 风静浪息 , 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 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 , 平滑光亮 。
遥望洞庭 , 山青水绿 , 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 , 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
扩展资料: 简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 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 , 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 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 , 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 , 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 因为太阳已落 , 湖水不反光 , 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 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 即湖中的君山 。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 ,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
全诗纯然写景 , 既有描写的细致 , 又有比喻的生动 , 读来饶有趣味 。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 俨如琼田玉鉴 ,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
“和”字下得工炼 , 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
而且 , 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 , 传达给读者了 。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 , 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 , 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 , 波澜不惊 , 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
否则 , 湖面狂风怒号 , 浊浪排空 , 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 , 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经典故事:猴子的欲望(深刻)
- 愿望清单
- 别让期望误导了感知
- 《望月》经典读后感有感
- 《地狱里的希望》经典读后感有感
- 转眼又是一年,希望就在心间
- 鼓励孩子|鼓励孩子的经典100金句,对孩子鼓励与期望的话
- 史上最漫长的一场战争:理性控制欲望之战!
- 丈夫要离婚,重病妻子希望再等等,丈夫:两年了,不想再过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