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我们一直在思索: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我校举行了教学能手大赛 。我们文史组评委共听了六节课:三节语文、两节政治、一节历史 。总体印象是: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预设”充分、到位,但课堂“生成”太少,总觉缺少“灵性”,没有“朝气” 。只有《羚羊木雕》这节语文课,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些例外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应当怎样“生成”呢?结合听评《羚羊木雕》的感悟来谈谈我们的看法 。
“导课”、“结课”在情感体验中“生成” 。先看导课吧,执教者是这样“预设”的 。先展示幻灯片《心灵独白》:母亲 我怪怨孩子不爱专注于课程的学习,纳闷孩子为什么不能玩命的去考重点高中和北大清华.怎么那么没有志向和勇气,如果孩子说想当航天员,想成为中国第一个登月人,我的第一反应是:百思特网瞎想.孩子,妈妈,为什么我每次想说出内心的想法时,总会遭到你的一丝冷笑,尽管你是无意的,但却深深的刺伤了我幼小的心灵.我长大了,渴望飞翔 。然后,母亲孩子分别由执教老师与学生扮演,并现场表演“独白”;再让学生谈感悟、说经历,引出课题《羚羊木雕》 。
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执教者在“预设”的基础上又是怎样引导学生“生成”的呢?学生边看、边听、边悟 。然后由经历生成了两种说法:少数学生说,我爸我妈理解我,我们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很少发生矛盾;更多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不理解我 。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 。师生点评生成了“我们如何面对处理这些矛盾呢?”老师接着引导“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学习《羚羊木雕》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执教者把“预设”与“生成”巧妙结合,自然激起了学生学习《羚羊木雕》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真正实现了创设情境、激活兴趣的目的 。再看结课,执教者展示幻灯片 。
《人生寄语》: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的孤活于世,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就更不可缺少理解与沟通.心灵的默契,言语的合拍,动作的和谐,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到的.因为每个人环境不同,只有打开心门,坦诚相待.才会多些理解少些误会,才会使家庭和睦事业蓬勃,友谊长久,生活美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百思特网变成美好的人间 。老师在《爱的奉献》乐曲声中朗诵《人生寄语》 。学生在声情并茂中感受、体验、领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理解、关爱和奉献 。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在那美妙动听的乐曲声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陶冶、净化、丰富 。在笔者看来,这种“预设”与“生成”已熔为一体了 。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正是我们老师所期望的,也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
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感知探究在活动中“生成” 。执教者在教学设计里,感知探究“预设”三个环节:朗读、表演、辩论 。分角色朗读,四人组成一个小组,由小组长分配扮演的角色,并上讲台朗读 。这是课前“预设” 。针对学生朗读,师生点评,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使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有了新的突破 。老师结合学生朗读实际,展示文本中重点段,进一步朗读感知并进行方法指导 。示例如下:
妈妈:那只羚羊哪儿去了?(突然)
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小声地)
妈妈: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我把它收起来了 。
妈妈: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
……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十分百思特网严厉)
我:没有卖……我送人了 。(声音发抖)
妈妈 :送给谁了?告诉我
我: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
妈妈: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帮助学生结合“示例”边读边体会语气语调,学生逐步掌握表情朗读的方法,对文段中的“我”和“万芳”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也加深了 。这种新的情感体验和新的人生感悟,就是一种静态的“生成” 。学生上台表演是老师“预设”的,学生表演时的动作、对白,有好多是学生临场发挥的,是老师学生没有想到的 。台下的学生在看表演中对文本有了新的理解 。现在由理解文本本身发展到了理解课本剧片断 。理解方式有了新的变化 。这种借助课本剧的表演,引导师生进入“角色”,就是一种难得的“动态”生成了 。课堂开展的辩论赛,把对文本的理解的“动态”生成推向了一个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