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精神的古诗

1、《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2.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 
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屈指行程两万 。
六盘山上高峰 , 
红旗漫卷西风 。
今日长缨在手 , 
何时缚住苍龙?
3.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
山 ,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 离天三尺三 。
山 ,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 万马战犹酣 。
山 ,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 赖以拄其间 。
4.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 , 
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 , 
马蹄声碎 , 
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 , 
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 , 
苍山如海 , 
残阳如血 。
5、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朱德
1951年
6、无边风雨夜 , 天堑大渡横 。
火把照征途 , 飞兵夺泸定 。
——杨成武
我要几首关于长征精神的诗词,诗歌,诗篇,是毛泽东写的,
作者: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 , 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 , 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
该诗应该作于长征胜利结束之时 。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南岭) , 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 , 从斜坡滚下泥丸 , 形容跳动之快 。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 , 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
【岷山】又称大雪山 , 在四川和甘肃边界 , 海拔五千米以上 。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 《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
56个字 , 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 , 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 , 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 , 抑或对诗歌史而论 , 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 , 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 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 , 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 , 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 “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 , 滚滚而下 , 牵动着全篇 , 也笼罩着全诗 。
“只等闲”举重若轻 , 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 , 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 ,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 , 应付自如 , 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 , 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
从首联开始 , 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 , 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 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 , 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 , 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 , 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 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 , 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 , 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 , 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