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明朝的古诗( 二 )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村舍外,古城旁 。
杖藜徐步转斜阳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出自宋代: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白话文释义: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
2,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
——出自唐代:李冶《明月夜留别》 白话文释义:在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就像明月一样默默无言 。
此时万籁俱寂,月光撒满了大地,我们的内心就像月光一样充满着柔情 。
离别后,我就像月光普照天南地北一样,对你的思念之情也追踪到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天涯海角还是海陲边塞 。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白话文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出自唐代:李白《静夜思》白话文释义: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
5,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出自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白话文释义: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 。
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 。
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
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
相隔遥远 。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
...
明代诗词 明代诗词有哪些 明代诗词有谁 明代的诗词
明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
第一时期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 。
明初诗人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做到“隽旨名篇,自在流出” 。
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刘基、高启最为著名 。
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 。
高启对诗歌的看法也较为全面,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 。
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独庵集序》),做到体裁、内容、艺术的有机统一 。
他主张创作应“兼师众长”,力争最后“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同前) 。
所以他的诗歌虽说“学无常师”,但还能自成一家 。
这种诗歌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 。
但面对明初文网渐密、文士动辄得祸的政治形势,许多诗人开始回避社会现实,更多地发出“位卑谏勿直,直谏君心疑”(杨基《感怀》)的个人感慨,抒写“世路剑关险”,“吾志在山林”(张羽《写怀》)的退隐情怀 。
当时诗人除刘基、高启较有成绩外,像吴地诗人袁凯、杨基、张羽、徐贲,闽中诗人张以宁、林鸿,岭南诗人孙蕡,西江诗人刘崧,都是一定的创作特色 。
其时,诗人林鸿、高棅已以盛唐相号召 。
长达百年之久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实已朕兆于此 。
第二时期为永乐至天顺年间 。
此时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 。
三杨均是台阁重臣,官高爵显,备受宠信 。
所以他们的诗歌充溢着大量应制和颂圣之作 。
表面看来雍容华贵,实际内容极为贫乏 。
明初诗歌还只是略有些不敢正视现实,而此时诗歌却是粉饰现实,点缀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