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相关古诗词( 二 )


中国 的饮茶与民间风习融合形成茶礼,在婚丧祭祀和社交应酬活动中十分常见 。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内容也有所差异 。
与茶相关古诗词

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
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 。
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 。
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
耀鼎茗做一首打油诗跟茶有关系的
唐代以前的诗中,谈茶的非常少 。
从《茶经》例举的左思的《娇女诗》以及张孟阳(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以及查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辑佚书来看,晋代以来咏茶的诗实际上只有上述的两个例子 。
如从《洛阳伽兰记》看到的,在南北朝时期,茶(茗饮)是南朝人代表性的饮料,而南朝的诗人们对茶竟然无所表示,不能不令人感到意外 。
其原因只好推测,或许唐以前的茶仅仅只是作为饮食物的作料或作为药用,无法引起诗人们的兴趣吧!左思的《娇女诗》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金+历]”之句,描写茶沸腾的样子 。
接下来如果看“脂腻漫自袖,烟薰染阿锡”之句,出“茶荈”不过是做饭的一部分,何况主人公是作者的女儿 。
这与唐代的茶诗带着隐逸的风格完全不同 。
另一首是张载的诗,因为是在成都白菟楼这种场合,因而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
”上句“鼎食随时进,为和妙且殊”,不过是描述成都食物丰富的文句 。
在繁华之都饮茶的情形,唐诗中就极少见 。
总之,《茶经》引述的这二例诗句,其氛围与唐代的茶没有联系,以后咏茶的诗作几乎没有,只是到了唐代,才诞生了面目一新的茶 。
唐诗所咏之茶,如下面看到的那样,基本上是《茶经》一类的煎茶 。
而晋代如何饮茶就不大清楚了,或许一般象“羹饮”的情形也未可知 。
如果那样,晋诗的茶和唐诗的茶就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了 。
从南北朝到隋朝以及唐朝初期,没有咏茶的诗 。
我想茶诗的首次出现是在进入八世纪王维所处的时代 。
如前所述,开元年间饮茶之风由于泰山降魔师的影响而在中国全土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 。
因此在诗的领域里同时出现茶就不是偶然的了 。
而且唐诗中所咏之茶一开始即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
例如,开元初活动的葵希寂的诗《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有“晚来恣偃俯,茶果仍留欢”诗句,记述了作者访福先寺僧然公的禅室受款待之际,以茶果作为夜食招待的情形 。
这是唐代咏茶最早的一例 。
这里的“茶果”与古代有所不同,是作为当然的夜食来描述的,一点也不奇怪 。
因为它和《封氏闻见记》的“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的记载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窥知当时禅院的日常情形 。
无论如何,在这个阶段,茶还不至于成为禅院代表性的招待品 。
作为初期茶的用例,尚有储光仪的《吃茗粥作》:“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之句 。
这大概是访茅山的隐者时作的,主人可能是道士 。
“茶粥”一词很早就有了,而“蕨薇”同样叙述的是隐者的粮食 。
如后面论及的那样,在关系道教、道士的诗中,咏茶的极少 。
不过象这里以隐逸生活为重点的场合言及茶的诗也是有的,只是这个例子说的毕竟是“茶粥”,与唐代流行的煎茶应该划上一道界线吧!八世纪初活跃的诗人留下几首咏茶诗的唯一例子就是王维了 。
而稍后岑参、李嘉祐、韦应物、杜甫等的茶诗就多了 。
但若对《全唐诗》留传下来的诗作粗略的统计,一些作家咏茶的次数多半只有几次,连留下茶诗最多的白居易也不过三十几次,这与他的全部诗作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
本论特以茶作为主题进行研究,而令人注意的是把饮茶作为极重要的生活追求的诗人一个也没有 。
王维有三首涉及茶的诗传世 。
《赠吴官》有“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靡难御暑”之咏,《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有“君但倾茶椀,无妨骑马归”,赞扬茶有御暑之功,无醉人之弊 。
王维另一诗《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中有“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丝”,这也是以茶款待友人以应付醥(清酒)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