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古诗文?( 四 )


三、对比:将自己写的诗和原作进行一番对比,看有无重合的地方,理解同一个意思原作为什么要那样表达 。
这也是对写作能力极好的锻炼 。
四、背诵:在经历了上述三个步骤后,你就会发现,背一首诗是十分简单的事情 。
侯尤雯表示,其实背一首诗花不了多长的时间,她更多的时间是花在这首诗的背后 。
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要把这首诗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全部了解到 。
她表示,不只是字词的意思,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诗的创作背景,最好能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立体化地理解这首诗,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 。
如果我们的考试模式不变,大部分人,为谋生而生活着或者生存着 。
这些古诗词离他们很远,对他来说确实不能增加他的幸福感,所以他可以不要 。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说,这个人他把它当作一种稀缺的奢侈品来看会怎么样?其实,现实是,我们缺诗了 。
这是我们生命深处的东西,其实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我们没有发现它,没有珍视它,我们没有真正的因为理解、因为认识而发现它 。
总结一句话,从心底喜欢才能更好的学习与进步!
怎么样学好古文
如何学好文言文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
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 。
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
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 。
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 。
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 。
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 。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 。
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 。
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 。
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 。
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 。
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
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 。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 。
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 。
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
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