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岁寒三友的古诗( 七 )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
赞颂竹的诗句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
《咏春笋》 唐.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
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
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
初食笋呈座中 唐 .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
唐.杜甫《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
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明.徐渭《风竹》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
清.戴熙《题画竹》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
雪压竹头低,低头如沾泥; 一轮红日起,低旧与天齐 。
――方志敏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
――董必武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
――叶剑英《题画诗》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
――邓拓《劲竹》 根扎千尺土,叶上苍梧去; 平生近红日,萧萧金石声 。
――管桦...
诗词鉴赏《十五夜望月》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农历十五日的中秋之夜 。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杜郎中,名不详 。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
“中庭地白树栖鸦” 。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
“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如果进一步揣摩,凝想入神 。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 。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家”是语尾助词,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引出了入骨的相思,只用“地白”二字、悠然不尽的结尾,神驰意远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无实义),水到渠成,“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却给人以积水空明 。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四两句来看 。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 。
但是,不同凡响,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而不是看到的,应指农历十五日的中秋之夜,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正是全篇点题之笔,结合三 。
“树栖鸦”、简洁,相形见绌了 。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就显得更悠远、澄静素洁之感,怀人之情,不带一个“月”字,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就显得平淡寡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