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诗歌风格赏析( 二 )


席慕容的诗,意境恬美清幽,情感质朴纯净,语言亲切柔美,犹如现代李清照,颇得婉约缠绵的精髓 。她的柔媚、痴迷与伤感的言辞风格,是深深地打上了男权文化语境的烙印的;但她诗中所体现的对爱的态度、追求、理解,却充分体现着一个接受西方文明的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 。与此同时,大陆的舒婷第一个因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写出了《致橡树》等杰出的作品 。两者艺术倾向不一,而意识相近,影响力也不相上下,在女性诗歌中颇具代表性以及两岸同胞的地区差异性 。
席慕容是个纯粹的艺术家,诗、画、文一体,而且均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在诗的创作上,席慕容不仅善于汲取中国古典的营养,遵循以情为中心的表现原则,采用中国古代诗歌的技法,追求诗的意境美;而且还受到50—60年代台湾现代诗的一点影响 。因此,她的诗可以说是“既俗且雅”,既契合大众,又高于大众;既高于大众,又能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从而打开了大众通向诗歌的殿堂之门 。
席慕容的诗歌鉴赏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
【作者简介】 席慕容(1943-),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
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等 。
新作《席慕容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容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
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 。
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 。
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
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 。
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 。
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 。
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
席慕容的诗歌风格赏析

席慕容的一首诗歌赏析
成熟童年的梦幻褪色了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成熟,一个很高深的字眼 。
它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也昭示着单纯最终走向世故 。
有人说成熟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我喜欢这个够有气势的排比阐释,是的,人生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这样想来,面对失去的某些东西又觉得理所当然,有所值了 。
钟情席慕容的一首诗《成熟》,“童年的梦幻褪色了,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 。
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 。
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
”总感觉诗里面有股摄人心扉的安静与伤感,也总觉得成熟就是刻在人脸上的沧桑,外在或是内在,躲开的,显现了,从诗的情致和意蕴里,我似乎感觉到,成熟并不是自我伤感,现代生活里,他不是手中高雅的酒杯和指上潇洒的香烟,也不等于一言不发的沉默,它是在看透、读透生活后提炼出来的心境,是反思人生后走路的沉稳,真真切切而又实实在在的反映了一个人的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