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诗歌风格赏析( 五 )


拓展资料: 原文: 《独木》 席慕容 喜欢坐火车,喜欢一站一站的慢慢南下或者北上,喜欢在旅途中间的我 。
只因为,在旅途的中间,我就可以不属于起点或者终点,不属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在这个单独的时刻里,我只需要属于我自己就够了 。
所有该尽的义务,该背负的责任,所有该去争夺或是退让的事物,所有人世间的牵牵绊绊都被隔在铁轨的两端,而我,在车厢里的我是无所欲求的 。
在那个时刻里,我唯一要做也唯一可做的事,只是安静地坐在窗边,观看着窗外景物的交换而已 。
窗外景物不断在变换,山峦与河谷绵延而过,我看见在那些成林的树丛里,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了争取阳光,它们用尽一切委婉的方法来生长 。
走过一大片稻田,在田野的中间,我也看见了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恣意地伸展着枝叶,长得象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
在现实生活里,我知道,我应该学习迁就与忍让,就象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 。
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请让我,让我能长在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 。
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必须先要学习独立,在心灵最深处,学习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
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 。
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
席慕容《结局》的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

【席慕容的诗歌风格赏析】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
席慕容诗歌评论
《外圆内方、求真求美—席慕容的审美意识》 第1卷 作品是客体,读者是主体,是客体异彩折射和朴质纯净的美,感染了读者,激发了读者对美的领悟,对美的追寻 。
作品是客体,读者是主体,是客体异彩折射和朴质纯净的美,感染了读者,激发了读者对美的领悟,对美的追寻 。
早在十多年以前,一册《七里香》,浓浓的味道,就传遍了中国大陆,也许很当年还在求学的学子的书架或抽屉里,至今仍保留着这样一本深蓝色封面的薄薄的诗集 。
当年在中学或高校校园中,只要提及台湾作家席慕容的名字,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可见席慕容的作品是怎样的深得-从十多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年人的喜爱 。
虽然,追席慕蓉一族,已过了《无怨的青春》的年龄,但对其所表达的那种深刻而美好的情愫,很多很多人,如今仍是难以忘怀,也许这是席慕容作品的魅力所在了 。
"在时光的幽谷中,不断反覆回想着的,是你我心中无数次呼唤的回音吧 。
一次比一次微弱,一次比一次遥远,却又一次比一次地更让人诧异 。
……多年以后,如果我在一片遥远的旷野上呼唤你,你会不会如约前来?带着我们年轻时洁白无邪的胸怀,带着长路上淡淡的星光 。
……".据说,当年席慕容的一首关于新娘的诗作,由于脍炙人口,被当作宣传某商品的广告词在电视中播放,起了意想不到的烘托效果,可见其语言的经典和丰富函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