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武夷山的古诗有哪些( 三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编辑本段]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
[编辑本段]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理学家 。
字元晦,号晦庵 。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 。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
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
其词结有《晦庵词》 。
[编辑本段]介绍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
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