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武夷山的古诗有哪些( 四 )


”鉴:镜 。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
③渠:他,指方塘 。
哪得,怎么会 。
如许:这样 。
④蒙冲:战船 。
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

【咏武夷山的古诗有哪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
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 。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
如 这两...
武夷山以前叫什么?
《九曲棹歌》宋 朱熹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
供参考 。
《观书有感》朱熹,你的体会
诗文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观书有感第二首 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
鉴 : 镜子 。
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 。
渠 :此处指方塘 。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朱熹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