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直以来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 。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 。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 。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 。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 。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如何让90后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以读带品 。
以读促品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几遍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头教师配乐朗诵诗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
2、重视文本
文本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是课堂的中心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点应该始终放在文本上,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
(1)由于本诗的意象较多,学生的分析往往比较烦琐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以“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为问题的纲,将诗歌两个小节不同的内同串联再一起,带动学生对作者情感之所以发生变化的理解,达到以线串点的效果 。
譬如在诗歌的上半部分,我问了这样的问题“诗人具体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些事物,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诗中的7个意象就可以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表意整体 。
(2)在学生的分析中用问题推动其思维不断向前,以期理解更深刻 。对于重点意象重点分析,诗人简略写的也只做简略的了解,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 。
比如"轻抚"和"抚摸"这两个词的区别,通过联系一二两小节的不同就可以更深沉的分析出诗人情感的改变.再如想象画面也是根据诗歌中对文字的理解联系事实去想象,关于航杭州的西湖、长白山等情景的描绘
(3)以情动人
喜剧带给人欢笑而悲剧往往让人震撼 。或许体会到悲怆之后心灵总会留下震撼,那这样的效果应该也不会少过于欢笑留下的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因此教师先要动情之后才可以感染学生,师生一同走入诗歌的情境 。再如背景切入是感染学生情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