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古诗赏析题目精选( 四 )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 , 草木动摇 , 海上掀起巨浪 , 在翻卷 , 在呼啸 , 似要将宇宙吞没 。
日月的升降起落 , 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 , 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
我很高兴 , 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
...
扩写曹操的《观沧海》500字左右
我们远道而来 , 登上碣石山顶 , 东望大海 , 视野寥廓 ,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在这浩淼的海面上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 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
矗立在岸边的礁屿起伏错落 ,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 , 但礁屿上树木繁茂 , 百草丰美 , 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 。
定神细看 , 在秋风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 , 汹涌起伏 。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 , 空蒙浑融 。
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 。
日月的运行 , 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
银河星光灿烂 , 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
它们的运行 , 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
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 , 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 。
真是幸运极了 , 我们赞美不已 , 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意 OK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的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 , 单纯而又饱满 , 丰富而不琐细 , 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
尤其可贵的是 , 这首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 , 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
句句写景 , 又是句句抒情 。
既表现了大海 , 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 , 而是通过形象 , 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
海 , 本来是没有生命的 , 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 , 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 , 它的感情非常奔放 , 思想却很含蓄 。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 , 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
因为它含蓄 , 所以更有启发性 , 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 , 更耐人寻味 。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 , “如幽燕老将 , 气韵沉雄” , 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 , 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从诗的体裁看 , 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 , 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 , 居高临海 , 视野寥廓 ,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句描写 , 概由此拓展而来 。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 , 气势雄浑的特点 。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 , 有动有静 , 如“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 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 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 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 , 草木摇落的季节 , 但岛上树木繁茂 , 百草丰美 , 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 , 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 , 汹涌起伏 。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 , 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