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古诗赏析题目精选( 五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运用作者的想象 , 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
前面的描写 , 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 , 与诗的内容无关 ,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 。
次 ,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
北固山 , 现在的江苏镇江北 。
王湾 , 洛阳(先河南洛阳)人 。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 , 无意说理 ,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 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 , 景中含理 。
这是一首五律诗 , 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 , 妙绝千古” 。
时序匆匆交替 , 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
是人物一说理 。
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 , 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 , 赶走严冬 , 蕴含了时序变迁 , 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 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 , 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 ,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 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
详细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 , 既工丽 , 又跳脱 。
“客路” , 指作者要去的路 。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
作者乘舟 , 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 , 驶向“青山” ,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
如果在三峡行船 , 即使风顺而风和 , 却依然波翻浪涌 , 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
读到第三联 , 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 , 连夜行舟的 。
潮平而无浪 , 风顺而不猛 , 近看可见江水碧绿 , 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 , 孤舟扬帆 , 缓行江上 , 不觉已到残夜 。
这第三联 , 就是表现江上行舟 , 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 , 说:“‘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 , 每示能文 , 令为楷式 。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 , “海日”一联“形容景物 , 妙绝千古” 。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 ,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 , 江上已呈露春意 。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 ,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 , 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
作者从炼意着眼 ,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 ...
观沧海赏析40字以上,
《观沧海》这首诗 , 从字面看 , 海水、山岛、草木、秋风 , 乃至日月星汉 , 全是眼前景物 , 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 , 在我国文学史上 , 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 , 而且独具一格 , 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 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 , 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 写得沉雄健爽 , 气象壮阔 , 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 , 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 , 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 , 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 寓情于景中 , 句句写景 , 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 , 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 , 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 , 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 , 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 , 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 , 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感情奔放 , 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 , 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 , 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 , 气势雄浑 , 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 , 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这篇古诗是写景的 , 作者寥寥几笔便描绘出竭石山深秋秀美的景色 , 笔法极为朴素.但也写出自己雄心壮志跃然纸上 , 另人动容 , 虽为奸雄 , 但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 , 居高临海 , 视野寥廓 ,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 , 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 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 ,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 , 何其 , 今言“多么” , 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 , 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 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 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 , 草木摇落的季节 , 但岛上树木繁茂 , 百草丰美 , 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 , 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 , 汹涌起伏.这儿 ,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 , 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 , 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 , 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 , 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 , 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 , 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 ,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 , 大海汹涌澎湃 ,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 , 草木繁茂 , 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 , 新的格调 , 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 , 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 , 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 纵意宕开大笔 , 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 , 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 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 , 它们的运行 , 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 , 既是眼前实景 , 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 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 , 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 , 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 , 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 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 , 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 , 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 , 那么 , 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 , 与诗的内容无关 , 就不必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