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休假日访王御不遇 》原文翻译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翻译
吴鹏飞
韵译:
奔波忙碌了九天 , 
终于得到一日空闲;
我前去拜访你 , 
可惜没有遇到 , 
只好空自回还;
也难怪你诗歌的意境凉意彻骨——
你家的门扉正对着寒流 , 
抬眼远望 , 积雪满山 。

附原诗: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唐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 , 
寻君不遇又空还 。
怪来诗思清人骨 , 
门对寒流雪满山 。
这个吗?
古诗赏析的虚实结合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 , 是一门纵贯数千年 , 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 , 笔者本着一个学诗者的初衷 , 浅谈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
一、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何谓虚?即空虚 , 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 , 实在 。
吴乔从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去辨析古诗词的虚实结合 , 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 。
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 , 赋是实句 。
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 , 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 。
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 , 虚做则无穷 。
雅颂多赋 , 是实做 , 骚多比兴 , 是虚做 , 唐诗多宗风骚 , 所以灵妙” 。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 , 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 , 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 , 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
2、实 , 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 , 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
3、实 , 指具体描绘;虚 , 指抽象的议论 。
4、实 , 指眼底景象;虚 , 指意中景物 。
总之 , 眼见为实 , 心想为虚;已然为实 , 未然为虚;身临其境 , 仰观俯察为实 , 思接千载 , 视通万里为虚 。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 , 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
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 , 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 , 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
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
二、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 ,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 , 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 , 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 , 容量有限 , 诗人谋求虚实结合 , 虚实相生 , 趣味、诗韵俱存 , 使其内涵丰富 , 外延无边 。
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 , 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 。
次年春 , 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 , 忽听官兵捷报 , 诗人欣喜若狂 , 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
它前两联写实 。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 , 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 , 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 , 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 , 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 。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 , 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 , 返老还童 , 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 , 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 , 思绪早已鼓翼而飞 , 沿着涪江入嘉陵江 , 穿巴峡入长江 , 再出巫峡至襄阳 , 转向洛阳还故乡 。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 , 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 , 如洪峰迭起 , 向前奔涌 , 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 , 一路实写到底 , 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 , 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 , 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 , 半阔者半必细 , 一实者一必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