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休假日访王御不遇 》原文翻译( 五 )


“伤彼蕙兰花 , 含英扬光辉 。
过时而不采 , 将随秋草萎 。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 , 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 , 嫁一位好丈夫 。
所以 , 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 , 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 , 李清照也不例外 。
日后 , 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 , 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 ,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 , 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 , 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 , 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 , 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 , 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
醒来后 , 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 , 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 , 对落花的关心 , 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 , 语意缓缓 , 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 , 渐见深情的 。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 , 《懒起》说:“昨夜三更雨 , 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 , 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 , 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 , 葬楚宫倾国 。
”吐辞典雅的词人 , 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 , 语意又婉转一层 。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 , 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 , 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
“绿肥红瘦”的比拟 , 令人耳目一新 。
小词用语浅近平白 , 语意却深沉含蓄 , 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 ,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 , 颇多佳句 。
小词云:(词略) , ‘绿肥红瘦’ , 此语甚新 。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 , 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 , 天下称之 。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 , 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 , 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 , 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
这时 , 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 , 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 , 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 , 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 , 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 , 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 , 而且喝得酩酊大醉 , 以致“不辨归路” , “误入藕花深处” 。
迷路之后 , 没有迷途的惊慌 , 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 , 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 , 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 , 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
否则 , 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 , 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 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