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赏析( 六 )


文章通篇以景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辅之 。首段“风”和“月”开卷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点出风月写出江景 。之后文章反复再现“风”和“月”形象 。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苏轼答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都紧紧扣住了“风”和“月” 。这种景物的连贯不仅仅在结构上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 。你看秋江的清风澄净的星空月移船行 。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好像在仙界飘 。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 。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 。文章之后下来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再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情 。当然这中间苏轼是借景物、地点的关合 。最后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议论即人们常见的山川、风月的变与不变、有穷无穷来感叹人生 。可见“风”“月”这惯常的景色起始写来又极似闲笔在《前赤壁赋》中却正因“空明”“流光”之景生出“乐甚”“愀然”之情而读者则是在
不知不觉中为这常景打动为这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 。正因这景这情有历史人物的业绩有古战场的空寂有作者的旷达和惆怅 。文章正是这样由于景物的反复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断消长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纳使景情融合到达完美统一使常景产生如此感人的魅力 。
达观的人生境界
历来称《前赤壁赋》有《庄》《骚》文法所谓潇洒神奇出尘绝俗此论固然不错 。但是文章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 。《前赤壁赋》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
有人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 。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但是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 。我们认为此论有误 。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就应说亦不算多 。《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 。我们知道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 。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情绪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 。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以前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 。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读文至此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用心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