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只谈恋爱不结婚( 二 )


等后来爸爸每次回来,我一直对他十分冷漠,可他偏偏不死心般的总是逗我 。有一回,他居然舔了一下我的鼻子,舔完还恬不知耻地做了个鬼脸 。我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用自己能想到的最恶毒的话骂他,爸爸在一旁吓坏了 。奶奶看不下去,也来数落他:“就不能带你闺女做点正事吗?”
这倒是给了爸爸“新思路”:
他开始读我的作文,并且煞有介事地点评起来 。夸我有潜质,但要想尽早摆脱学生腔,还得培养语感,多看课外书 。说着,就从包里掏出几本让我阅读学习 。那一年,我刚上小学四年级 。他推荐给我的是王小波的杂文集、《伊凡伊里奇之死》、《苏菲的世界》以及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 。
很快,他又盯上了我的语文课本 。有些课文他看完就笑,说是又红又专,毫无文学价值 。就连巴金、茅盾这些被老师奉为圭臬的文学大拿,也被他挑出不少刺来 。语气虽然猖狂,但参与其中,还是让我很兴奋,我们的关系这才终于渐渐破了冰 。
那时,爸爸只有偶尔才会回来衡阳一趟 。有一次,他见我被手工作业难住了,抛下连夜赶火车的疲惫,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用易拉罐帮我做了个小风铃,比书上的范例还精巧 。第二天带到学校去,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围着它打转 。
我也终于体会到留守儿童的悲情 。我总是拽着他的衣袖,不断重复一个问题:“不能留在衡阳工作吗?”
爸爸看起来也很难过,但还是强颜欢笑着,拿那些乐观豁达的送别诗——诸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安慰我,说什么“离别是人生常态,你要习惯” 。
我默默听着,心里却在反驳 。明明很多小孩都不需要习惯 。他们的父亲要么像大伯那样,安居一隅,精打细算着过日子;要么像二伯,趁着年轻气盛在大城市扎稳脚跟 。
而我爸呢,却是两头不到岸 。
2.
爸爸是有才华的,却一直没混出什么名堂来 。按奶奶的说法,所有的症结都在和我妈的孽缘上——要不是我妈,他不会在年轻的那几年,流连床畔、不思进取 。
我爸一个文艺青年,能跟没念过几天书的我妈走到一起,多少还是因为自卑:从小面黄肌瘦就算了,兄弟三个就他没有眉毛 。一向引以为傲的成绩,到了市重点也不过尔尔 。他也向往爱情,却不敢打任何女孩的主意 。
从那时起,爸爸就将自己万般闲愁都托付给了文艺创作:小说写了好几个作业本,省下早餐钱买各种杂书;做读书笔记每页都要添个钢笔插画 。等18岁因为外语和政治拖了后腿,高考落了榜,便萌生了“天高任鸟飞”的心绪,父母老师都劝他复读,他却只在纠结——究竟该当作家,还是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