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的古诗词( 三 )


又如《礼记·郊特牲》所载的一首《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远古歌谣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内容多与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或宗教活动有关 。
第二,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 。
对于迄今尚未发现有成系统文字出现的夏王朝和商朝前期,人们的了解与认识仍然是极其贫乏的,空档之处甚多,还远远谈不上连贯与清晰,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状况,也一样是模糊不清 。
我国的文字究竟何时产生,目前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但在没有新的地下文物发现之前,产生于商朝中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可以断定为是最古老的了 。
正是从那时起,我国文学的面貌才渐渐清晰起来 。
商朝留存下来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卦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
商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原始宗教的尊奉 。
可以说,原始巫术宗教的气氛笼罩商王朝,鬼神权威至高无上,正如《礼记·表记》所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当时,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专职人员有两种:巫和史 。
商朝文献正是由这两种神职人员撰著的,而尊鬼事神的观念便贯穿于这些文献之中 。
《周易》中有一部分卦爻辞产生于商朝,它们同样是为占卜巫术活动而作 。
与甲骨卜辞不同的是它们并非是即时的刻记,而是经过长时间流传,被认为是有灵验的卦辞的汇集 。
文段普遍要长许多,并且大多为合辙押韵的歌谣,内容也丰富许多,还往往运用了比兴、象征、叠咏等手法,因而可以视为我国诗歌的萌芽 。
《尚书》中有《商书》部分,传说是商朝的文献,但只有《盘庚》一篇可信 。
这是商王盘庚决意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词 。
其篇幅已相当完整,虽然文字古奥艰涩,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讲话人的语气、感情 。
文中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予若观火”,“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火之燎于原”等等,这些比喻后来转化成一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 。
应该说,《盘庚》篇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 。
春秋时期在文化上较以往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理性精神的崛起 。
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夏商时代的巫术宗教文化便开始解体,敬礼重德观念逐渐取代了尊鬼事神观念 。
及至孔子倡言“克己复礼”,宣称“不语怪力乱神”,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化就更加深入人心 。
这一时期的文学较之以往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更加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现人类的活动 。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有两种:诗歌和散文 。
诗歌方面,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
它一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中只有产生于早期的少数作品还带有一些宗教色彩,绝大多数摒弃了巫术宗教的内容,变为以表现现实中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了 。
《诗经》题材广阔,感情率真,手法多样,韵律优美,语言富于表现力,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精神和优良传统,给予后世以极为巨大深远的影响 。
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有《尚书》中的《周书》、编年体史书《春秋》和说理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促成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 。
成就最突出的是散文 。
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
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
诸子散文的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 。
战国末年,楚国出现了一位大诗人屈原,以其极其辉煌的创作照亮了沉寂有日的诗坛 。
他是一位积极推进美好政治理想的爱国者,但却惨遭流放,报国无门,于是怀着巨大忧愤,倾注于诗歌创作 。
他开辟出楚辞文学的一片新天地 。
其作品,借助更加自由的诗体和奇伟瑰丽的词藻,运用神话传说,驰骋不羁的想象,表达了献身祖国的意志,表现了高尚的人格,成为先秦时代与《诗经》并峙的诗歌高峰 。
据魏源、皮锡瑞、王先谦、王国维等精审的考证,认为《商颂》即《宋颂》,是春秋代的作品,产生于宋首都河南商丘地带 。
陆侃如、冯沅君《诗史》说《商颂》“一仿《周颂》,一仿《二雅》”,可称的评 。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了多少诗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古时也称“诗三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