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的古诗词( 四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
《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 。
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
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 。
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
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 。
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 。
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 。
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
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 。
《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