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和远方在哪里_远方在哪里( 二 )


唐朝选拔人才实行的是科举制度,而当时读书的主要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入朝为官 。但是,杜甫在长安的这10年间,唐朝社会正在由兴盛转向衰退,社会逐渐走向动荡,专权、贪腐、徇私舞弊已成为官场常态,因此,科举制度也成了徇私舞弊的温床 。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在都畿道洛阳第一次参加考试就落第,据记载与当时的主考官员外郎李昂有关 。第一次考试失败,对杜甫打击并不大,他决定去京城长安试一试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天宝五年(746年),34岁的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袭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来到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长安,开始了长达10年的“西漂”生涯,准备干一番事业 。这里要说明的是,杜甫在长安以及陕西总共13年,学届也许是为了研究方便,统称“长安10年” 。那么,杜甫这时候进京求职,用今天的眼光看,34岁的年龄真的有点大了 。但是,那个时候的杜甫虽然说家境败落,但自己已经是很有名的诗人了,他对自己依然充满了信心 。
其实从开元初年开始,制举考试就诏令自举 。杜甫第二次考试就是天子自诏之制举 。天宝六年(747年)正月,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及以上的士人到京师就选,而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看起来这种形式的考试对杜甫来说几乎没有难度,他自然是信心十足 。然而,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却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何许人也?他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宰相位上19年,大权独握、专横跋扈、嫉贤妒能、贪污腐败 。这个时候由他任主考官,对于家境已经败落而无权无势无钱的杜甫来说,结果自然是落第 。
虽然两次落榜,但这个时候的杜甫还是一个屡败屡战的人 。由于受家族的影响,他并没有放弃仕途之道,依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正如他在《壮游》中所写: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
但不幸的是,这个时候时任奉天县(今陕西省乾县)县令的父亲杜闲突然病逝,这给杜甫的生活和仕途带来了巨大变化,他决定快马加鞭走向仕途,因而最终也落入了俗套,穿梭于达官显赫之间,不得不写干谒诗 。
那么,什么是干谒诗?干,就是求;谒,就是拜见 。这类诗歌的主要内容一是向朝廷献赋,希望能引起皇上的注意;二是向达官贵人赠诗,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和引荐 。唐代不少诗人都写过这样的诗,其目的是能够快速走上仕途 。和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杜甫不但有步入仕途的目的,也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困境,希望能够得到支持 。
其实杜甫心里是非常厌恶这种阿谀奉承的干谒诗的,也不愿意整天陪着笑脸穿梭于达官贵人之间,每天回到少陵原简陋的住所的时候,总是心情郁闷 。虽然迫于现实这么做了,但收效甚微,每次考试依然以落榜告终 。直到天宝十三年(754年)十月,一直不得志的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就是一个看管军械库的小头头,八品芝麻官,用今天的职位看相当于县上的副局级(副科级) 。生活上贫困交加的杜甫终于等到了十一月领俸禄(工资)的日子,他拿了上个月的俸禄,连夜赶回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家里,准备给媳妇娃改善生活 。
后来的安史之乱致长安城烽火连天,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金光门逃离,在凤翔行在所晋见肃宗,任左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杜甫从左拾遗转任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掾,从此再未回长安 。
杜公祠外的碑刻
03 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痛苦转身在来长安之前,杜甫的家庭还算是相对殷实的,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情况不错,衣食无忧,他可以到处游山玩水,无论是从个人的性格上还是从诗歌创作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而进入京城长安后,家庭变故、仕途不顺导致生活贫困,这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 。加之整天为了工作和生活穿梭于官员和富人之间,既看到了上层的奢糜,又看到了底层的穷困和痛苦,加上自己整天为生存发愁,他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再回到上一节,那天夜里,他怀揣刚发的俸禄急忙赶回家的时候,凛冽的寒风吹得他瑟瑟发抖,路过骊山的时候他看到皇帝行宫灯火辉煌而自己却要在寒风中赶路,一路上他想像着媳妇和娃看到他拿回钱的样子,改善一下生活他们该有多高兴啊 。然而,当他兴高采烈地赶回家的时候,最小的儿子刚刚饿死,晴天霹雳的打击让他禁不住号啕大哭 。人到中年失去儿子,杜甫痛不欲生,他含泪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字字揪人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