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古诗词( 四 )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 。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
六、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 。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
又如李适之的《罢相作》 。李适之曾于唐天宝元年任左相,至天宝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挤罢相 。为此他写下这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诗中的避贤是让贤的意思,乐圣是爱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国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 。此诗末两句,直接写出世态的炎凉 。昔日座中客,现在怕牵连而不敢再上门了 。诗人对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两句而点明 。
七、诗歌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来不露痕迹,要注意识别
暗喻与明喻不同,其表现形式是比与被比的对象它们之间没有比喻词,而是用“是”、“为”、“当”、“化”等词连接 。如《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以“磐石”和“蒲苇”作比,表达一种对爱情的坚贞之心,就是典型的例子 。借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迹,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
或者没有连接词 。譬如“花间鼻祖”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描写一个贵妇迟起床后,梳妆打扮时的娇懒神态,辞藻浓艳绮丽,用比处形象生动 。鬓如云舒,腮似雪白,眉若蛾秀,面象花美⋯⋯贵妇懒起梳妆形象通过比喻,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
魏庆之在《诗人玉屑》所谓:“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谓之象外句 。如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是落叶比雨声也 。
李贺《秦王饮酒》有“洞庭雨脚来吹笙” 。诗人是用洞庭湖上下雨的声音来比拟笙的声音 。
更有人一连用三个比来喻愁情的,如贺铸的《青玉案》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雨时 。”三个比喻,以景烘情,喻愁思之多,愁情之重,既是博喻,
总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诚然,特殊的语言结构是诗歌创作的必需,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这种语言结构,并以此为突破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对问题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应手
《如何读懂古诗》的教学设计
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
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现状分析】很多考生埋怨古诗难读,甚至读不懂,对面古诗阅读鉴赏存有畏难或放弃的心理,不利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
鉴于此,本节课从如何读懂诗歌入手,教会学生解读古诗的方法,掌握解读古诗的钥匙 。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
【教学重点】如何从两个层面读懂诗歌 。
【教学难点】如何领会诗歌的深层意思 。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
【教学手段】多媒体 。
【教学建议】关于“如何读懂古诗”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建议教师把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去,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在看教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懂得方法要领,学会独立操作 。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经常埋怨读不懂古诗,害怕读古诗,甚至放弃读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