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道诗词( 五 )


学禅师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
”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
茶圣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茶艺由此产生 。
陆羽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
可说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
以后又出现大量的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又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
从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
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 。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 。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 。
皇帝对茶事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门的茶事机关 。
宋徽宗皇帝赵...
书法家王耀国字的价值
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 。
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
中国茶文化从西汉形成以后 ,便由南向北、由庙堂向民间推进 。
其中向日本传播的三次高峰分别产生于中唐时期、南宋时期与明清时期 ,它们也同样体现了茶文化传播的总体特征 。
唐代时期
有关茶的资料
1.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 。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 。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 。
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起源于中国 。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族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
三皇五帝时代便有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 。
2.中国俗语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都表明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
在古中国和平盛世的时候,茶也开始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其中一个消遣,和“琴棋书画诗酒”并列 。
3.基本茶类 :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
(一)绿茶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
1、炒青绿茶分为:(1)眉茶(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虾目)(2)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3)细嫩炒青(普龙茶、蒙顶甘露、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2、烘青绿茶分为:(1)普通烘青(川烘青、苏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闽烘青等)(2)细嫩烘青(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等)3、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