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明末清初曾经称霸东亚海域的传奇海盗 先后归附明清两朝为官 最后竟身首异处( 三 )


虽然乌尾船各项指标都十分有益,但是因其造价高昂,数量在舰队之中最少 。在冲锋时,多担任先锋冲犁敌船,与敌人接弦展开白刃战 。而与敌人在远距离进行火炮对射任务,则是由舰队中的另一种船只—鸟船来承担 。鸟船从嘉靖时的开浪船发展而来,开浪船的船身很小,其以头尖而得名,吃水仅三四尺,四桨一橹,其形如飞,船内只能容三五十人 。万历时鸟船逐渐大型化,福建沿海海商经常用此船载货去各地贸易,其“船身长,安两艕,有橹六支,尾后催稍橹两支,不畏风涛,行使便捷” 。这时的鸟船船身两旁从4桨变为6橹,尾后也增加了1支橹,其推进力得到增强 。也有两旁无橹的鸟船 。
到了崇祯年间,鸟船的船体相对于嘉靖、万历时期的鸟船大上许多,其身长已经达到了7丈5尺,而且橹设在船尾,两旁并不设橹 。何汝宾《兵录》载,鸟船“头小肚澎,身长体直,尾有两边,催橹两支,有风扬帆,无风摇橹,转折轻便,篷长橹捷,如鸟之飞也” 。鸟船的船身虽然庞大,但速度足与沙船、唬船并驾齐驱 。

《福州城图》中所描绘的鸟船是单层甲板的大鸟船 。虽然它被称为“鸟船”,但整艘船看上去并不像一只鸟,反而更像一条巨大的怪鱼,船首的前方形似怪鱼的巨口,牙齿长在舌头边,眼睛硕大 。桅杆和帆则形似怪鱼的鳍,而高大且向后突出的船尾楼则犹如怪鱼的尾巴 。整艘船色彩艳丽,装饰豪华,船头两边牙齿状的东西可能是为防止海贼从船头登船的铁钉,这种在船只薄弱部位设置铁钉的做法,在明代末期比较普遍 。
《兵录》中就曾记载:“舩斗头用板闸使贼不能乘隙而上,其板定用钉钉出头,使贼不得近板,至于舵襟、橹门及便门,至夜,俱用钉板闸盖 。”船两侧有数个炮眼,估计可以安放8~11门大炮 。除了单层的大鸟船外,《福州城图》中还有一艘双层甲板的大鸟船 。该船船体明显要比单层甲板的鸟船大得多,并且为双层甲板,一侧的炮眼就有9个,照此推算,可以装备18门以上的大炮 。
按《明档》中所载“职犹记粤东与镇臣郑芝龙破刘香时,阅其战舰,坚原如铁城,每船可安置大铳二十四位”来看,郑芝龙所用战舰配备火炮24门,其体型恐怕比《福州城图》中的大鸟船还要大 。以乌尾船和鸟船为主力,郑芝龙构建了一支强大的舰队,打败了许心素等人,夺得厦门海域的控制权,从而控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

1644年,中国发生巨变,清军南下入主中原 。郑芝龙面对动荡的局势,再次使出他投机的手段,不过这次他的野心显然更大,要效法吕不韦的“奇货可居” 。他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 。郑芝龙也因此得以负责隆武政权的军政大权,一时间权倾朝野 。尽管隆武帝想有一番作为,但郑芝龙却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势力 。因而隆武政权内矛盾不断,失去了对抗清朝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