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昆曲的诗词( 三 )


4.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
5.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
6.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7.从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到流行歌手李纹的歌曲《刀马旦》;从台湾作家白先勇编导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半个中国,到叛逆小天王周杰伦捏着假嗓在《霍元甲》中唱京剧……不经意间,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正悄悄地浸染着我们的生活 。
8.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城一味,一城一曲,一城一个故事 。
煮一杯茶,西湖柳瘦;翻一本书,红楼春秋;听一出戏,最爱黄梅 。
9.我不会唱戏,但我喜欢看着一个个角色包容着一切的悲欢离合,那些小情绪,在舞台上不断放大,可能现实生活中几秒的思绪,会演变成几分钟的演绎 。
人生里的相遇,本来就带着欢乐,在戏曲里就像是民歌的对答 。
你看着它,就知道它有恒久的生命力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10.戏曲毕竟不是生活,但正如于丹所说,她爱昆曲这种生活方式 。
在一出出戏目中,一段琴音就能挑起一缕情丝,佳节观灯也能观出那么多乐事 。
戏曲本身就是一种品位,一种享受,很难得,荡涤了千年的时光,还有这样的艺术能让我们细细品尝 。
我喜欢经得住时间里荡涤的东西,更淳更深刻 。
11.沉醉百年采茶调,衣襟总带黄梅香 。
诸君漫说登场好,曲部风流斗巧妆 。
12.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坐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1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 。
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14.水袖并不易运用得好 。
欠则暗淡无力,过则猛而无姿,只有理解了它,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才能做到出神入化,让心绪与水袖一同飘飞 。
正如母亲教我儿时所做的那古老而又简单的游戏,需要那反反复复的重叠,周而复始的轮回,然后挥收自如,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
15.每当戏中的女子情到深处,牵挂便如水袖般若即若离;而悲到切处,恨,也在拂袖而去那一霎那间凝固 。
那份深沉的情感,则在台上久久不息,令人荡气回肠 。
姐姐又说,这古女子的心思就如同水袖一般含蓄,即使是郎情妾意难分难舍,那思思量量的心事也像是女子的纤纤玉手,总要被水袖层层叠叠地遮掩了去,哪怕是顾影自怜,抑或回眸一笑,也需水袖若有若无地涵盖着 。
乐府诗歌《木兰辞》中,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华大地流传1000多...
下文摘自邓万祥先生的文章“木兰”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在这首长达300多字的叙事诗中,生动地描绘出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的传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兰”忠孝双全、机智勇敢、不慕荣利的巾帼英雄形象 。
我们现在说的“木兰”,通常是指“花木兰”,即木兰姓“花” 。
然而,《木兰诗》里对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并没有特意说明,只是用“木兰”二字做了最简单不过的描述 。
其中,关于人物的姓名、出生、籍贯、家世等信息都未曾提及 。
《木兰诗》里的“木兰”二字到底指的是姓木名兰,或是名字叫木兰,还是其他什么称谓呢?而根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最早收录《木兰诗》的南朝陈代僧人智匠《古今乐录》里“木兰不知名”的记载来看,民歌中最初传唱的“木兰”,不过是个笼统的称呼罢了 。
既然连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兰”的真实身份,那么,后世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是从何而来的?“木兰”究竟姓什么呢?千百年来,木兰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源于对木兰的深切爱戴,历朝历代或赋诗吟咏、或撰文立传、或作史实考证来赞美木兰,文人墨客在《木兰诗》的基础上,对原有人物和情节不断地进行润色、加工和改造,以至于在民歌本身流传的过程当中,也同时出现了许多近似《木兰诗》的“仿作”,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种种“差异”,也便形成了历代关于木兰姓氏的诸多争论,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