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昆曲的诗词( 五 )


虎文化作为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 。
我国虎文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无论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古老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 。
在上古的甲骨文中,“虎”字就是一只造型优美可爱的象形虎 。
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为6000年,伴于一位祖先遗骨的东西两侧,依照方位,恰与后世盛行的“四方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被誉为“中华第一虎” 。
此后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朝、汉朝的石雕、石刻和画像石,以及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瓷器中,以虎为原型的艺术品的纹饰、造型更加丰富 。
例如在青铜器中,商代的龙虎尊的主题纹是“虎口衔人”;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头;妇好墓出上的铜钺上也有“虎钉衔人”纹;特别是一件名叫“虎食人卤”的商代作品,卤的三个支点是虎的两条后腿和尾巴,虎的前爪抱持一人,张口欲啖人首,形象生动,撼人心魄 。
不过,这个造型反映的并不是虎吃人,而是古代人对虎的崇拜 。
被虎抱着的人是一个巫师,他与虎相抱,并且将头放入虎口之中,是其获得超自然力量的一个途径 。
在我国历史上,以虎为题的工笔画、写意画、漆画等更是不胜枚举 。
在年画、泥塑、皮影、剪纸、布玩具等民间美术作品中,虎的形象则有很多不再是凶猛的野兽或者权威的象征,而是一种可亲可爱的动物,其中也不乏堪称世界经典的作品 。
汉朝时,人们都在除夕之夜在门上画虎以驱鬼魅 。
因为《山海经》中说道:在沧海之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 。
山上有一株魁伟的桃树,其枝叶盘曲舒张,覆盖三千余里 。
可是在它的东北面却有一处间隙,这就是供众鬼出入的“鬼门” 。
山上还住着两位神仙,一个名叫神荼,一个名叫郁垒,是专门负责监管众鬼的 。
凡是遇到为非作歹的恶鬼,二神就用绳子把它捆上,然后投给老虎吃掉 。
所以在最正宗的门神画上,除有神荼、郁垒二神外,都还绘有老虎 。
我国民间还认为“虎毒不食子”,因此为了儿童的安全、健康生长,还常把小孩的鞋帽上绣上虎头等装饰,称为虎鞋、虎帽,以讨吉利,驱邪避祸 。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也写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兔 。
”的诗句赞美虎的爱子之心,这里的“小於兔”就是虎的幼仔 。
由此也可以看到我国人民善良、达观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 。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 。
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 。
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 。
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它具备勇敢与威严,虎也被人们认为是山大王,传说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 。
在战争年代,虎头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用以吓阻敌人 。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 。
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 。
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 。
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 。
在早期的中国,老虎是主要的动物神灵,人们认为它能驱除旱灾,还有人相信一头虎在500年后将变得雪白,然后还能再活1000年,当它们死后,它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琥珀,这便是“琥珀”一词的由来,意思是“虎之魂” 。
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国法庭上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 。
虎符: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
带虎字的中国成语: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兽中之王〗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