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昆曲的诗词( 四 )


木兰姓“花”,此说始于明代 。
明末文学家徐渭在杂剧《四声猿》第三折《雌木兰》中,第一次给木兰冠以“花”姓,戏中唱道:“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作品中,徐渭不仅将木兰本人交代得一清二楚,连家庭成员的情况也介绍得非常详尽,父亲花弧,母亲姓袁,“当户理红妆”的阿姊称为花木莲,“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小弟则叫花雄 。
由于史料上缺乏相应的佐证,“花”姓木兰显然是徐渭“改编”而来的 。
给木兰取“花”姓,为的是突出戏剧中木兰女性美的艺术效果,这一观点在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中得到了证实:“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 。
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 。
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
”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 。
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粤剧、昆曲、秦腔、平剧、川剧等20多种,特别是豫剧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 。
再说“朱”姓木兰 。
唐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
”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 。
”这说明木兰的故事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了 。
杜诗里的木兰庙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山上,山上至今还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坊等遗址 。
据《黄陂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山北双龙镇千户长朱异得一女,十八岁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征战十二载……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回归故里,终年九十,葬于木兰山北 。
”明代焦绂在《焦氏笔乘》中也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 。
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 。
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
”根据上述史料,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木兰应姓“朱” 。
“魏”姓木兰之说则源于碑刻记载,在河南虞城县营廓镇内,现存有记录木兰生平故事的古碑刻两通 。
一通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木兰的身世和历代修祠情况,此碑立于元宁宗时期(约公元1332年前后),经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这也是目前发现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碑刻;另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立于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碑文上言:“营廓镇北二里许孝烈将军祠,乃隋末魏氏女,讳木兰,未字真人,闺阁奇英者也……”上世纪90年代,虞城县开始举办中国木兰文化节,与会专家在分析了《木兰诗》和现存碑刻后认为,木兰应姓“魏”,故乡在河南虞城 。
此外,还有“韩”姓木兰、四川阆中人,复姓“木兰”、鲜卑族人等说法 。
“木兰”究竟姓什么呢?查阅最具权威性的《辞海·词语分册》,其解释为:“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 。
”也就是说,木兰具体姓啥,至少在今天仍然还是个未解之“谜” 。
的确,《木兰诗》作为一首口口相传的民歌,本身就是在无数民间艺人相互传唱、改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原始档案”尚不清晰、又缺乏正史记载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考证出“木兰”真实的身份呢?仅凭一些地方县志或碑刻记载,便一口咬定木兰姓甚名谁、家乡何处,看似是为木兰找到了“身份证”,却不免陷入了附会和争抢名人的怪圈当中 。
有鉴于此,既然“花木兰”这个名字已经为大众所接受,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巾帼英雄的形象代言人,那么,木兰还是姓“花”的好 。
中国的虎文化有哪些
虎的形象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居颇为显著的地位,常常与龙并称,在许多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
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 。
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也充当逐妖、怯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质 。
自古以来,人们也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背熊腰”、“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将门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虎有生气”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