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见山孟浩然诗歌鉴赏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注释]】(1)岘(xian现)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 。(2)代谢:交替、转换的意思 。(3)往来:指岁月推移,如日往月来 。(4)留胜迹:指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 。这里指下文的“羊公碑”等 。(5)我辈:我们 。指诗人自己与同游诸子 。复登临:又来登临 。这是对羊祜曾登临岘山于前而言的 。(6)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浅:是说鱼梁洲因落水而显露出来了 。(7)梦泽:指云梦泽 。深:是说云梦泽因天寒水涸而隐下去了 。(8)羊公碑:《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实荆襄时,“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尝慨然太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 。’”及羊祜卒,襄阳百姓建碑于岘山,见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曰堕泪碑 。
[简要评析] 孟浩然在这首诗中,因有感于自己的沉沦不遇,通过对前贤的缅怀,发出了深沉的历史叹息,令人低回不已 。本诗在结构上很独特,开篇即发议论,而且连发四句 。诗的起联,发调感慨,它在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了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着积极的用世思想 。当诗人登岘山,纵目远眺,一片萧瑟,遥想当年羊祜所抒发的慨叹,不又成为自己的憾事了吗?思绪悠悠,心事重重 。所谓“往来成古今”,是说日月沧桑,一往一来,即成古今,深感人生短促 。就是羊祜所建立的功业,也已是历史的陈迹了 。更何况我辈如此萧条寂寞,能不“湮没无闻”?这叹息是何等的深沉 。所以接着的第二联是说,羊祷当年镇守襄最,很得人民爱戴,尚且忧虑时过境迁,身后寂寞无闻,登山而兴感慨 。我们复来登临,未能著名于后,能不感慨唏嘘 。在这深沉的叹息中,强烈的反映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思想,却又凄然伤感 。因此,诗的第三联中,以景写情,即寓有凄清冷落之意 。天寒水浅,荒凉的鱼梁洲露了出来;云梦泽也已干涸,一望无边,多么空旷、肃杀 。万木萧蔬,四野寂寥,指拭后人为纪念羊祜而立的碑石,细细读罢,那深挚的语言,哪能不催人潸然泪下,沾湿衣襟 。这就是末联的诗意,它在伤悼古代贤明政治家的同时,也是为自己不能象羊祜那样建立功业而悲哀 。因此,这就不是一般的所谓人生的悲哀,而是苦于不能有所作为的忧伤,这正是对历史的一种责任感,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写得极为平淡自然,但意蕴丰厚,韵致深婉,体现了孟浩然诗古澹清远的风格 。这首登临吊古之作,浑然天成,颇受后人的推崇 。
满意望采纳
关于望岳的诗词赏析 ,急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
【词语解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
钟:聚集 。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
割:分割 。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 。
眦:眼眶 。
会当:一定要 。
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赏析一】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