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见山孟浩然诗歌鉴赏( 五 )
莫拿八股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 。
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 。
谅他又有何难 。
如今他并不如彼 。
道理定然有在 。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 。
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字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 。
彼此互易,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 。
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
且说杜甫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 。
“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上说,是开门见山,更不迂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杜甫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 。
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 。
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 。
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来真写祠堂之景?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又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两朝开济,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 。
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秪意伤情 。
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周汝昌先生认为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 。
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 。
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 。
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
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语文高手进,出一道高中诗词鉴赏题
我不了解你是老师还是学生.但我还是全力找了到不错的题.5分是少了点..辛苦啊.. 海棠 惜牡丹花苏轼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Q1:海棠前两句描写海棠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情用什么手法?Q2:苏轼的与白居易的都是夜里赏花.为何两者抒发情感不一?解析: 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 。
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 。
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锦集
- 三金|三金算彩礼还是算赠与
-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降低期待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模式
- 筐出未来-过去与现在
-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的读后感大全
- 美丽心灵
-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字
-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