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夏季古诗配画主题( 二 )


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 。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 。
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 。
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
注词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
立根:扎根、生根 。
原:本来 。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
磨:折磨,挫折 。
击:打击 。
坚劲:坚韧、刚劲 。
任:任凭 。
尔:你 。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 。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
幼儿园夏季古诗配画主题

幼儿园小朋友的绘画作品从哪些角度评价
可以从幼儿绘画作品的分析方式进行评价,还可以从儿童发展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 一、从幼儿绘画作品的分析方式评价:一般从构图、设色、主题几个角度来分析儿童绘画作品 。
构图:画面采取的是居中的策略,围绕图画的中心安排形象,能注意到形象的确切大小,形象的摆放是比较均匀的 。
画面主次分明,能体现主体形象等 。
设色:幼儿在选择颜色的时候能选择与实体相似的颜色,在选择绘画颜色的时候能够将颜色与实物一一对应起来,能够注意冷暖色调的搭配 主题:内容主题突出 。
二、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评价: 1. 评价要培养和提高幼儿绘画兴趣 。
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淘汰,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我们不能以哪个幼儿画的好,或哪个幼儿画的不好为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发展性评价这种以人为本,以孩子的最终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
他能依据幼儿的不同背景和个性特点,准确地判断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幼儿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
2.评价方式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上,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①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性,让每个幼儿获得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 。
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是形影不离的,所以相对中小学来说,幼儿园老师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些,老师对孩子的各方面了解也更深些 。
在评价中,不仅要突出“为了孩子的一切”,还要突出“为了一切的孩子”,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提高不同个性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全体孩子共同进步的目的 。
②评价活动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注重活动的过程性 。
在以往的绘画评价活动中,我们往往偏重于作品结果的优劣,静态的对孩子的绘画作品实体作出评价 。
新纲要理念指出我们的评价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应动态的对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作出评价 。
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持久性、绘画习惯等 。
3.增强幼儿与评价活动的互动性 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往往在无意中就会以教师自己的意愿为主,自己决定作品的好坏优劣 。
教师要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虽然也有个别幼儿参与评价,教师总结,但由于教师平时缺乏对幼儿该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幼儿缺少该方面的能力,这一切形同虚设 。
扩展资料: 幼儿美术是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