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诗的评价( 五 )


写闺妇的诗我最喜欢王昌龄的名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将夫婿觅封侯 。”写少妇的怀春,替女性唱出情感饥渴与心灵苦闷的心声 。我们想一想:如果不是唐诗善于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说话,哪里会将女性的基本幸福,看得比封侯还要重要?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当她刚与梦中的辽西男人相会,就被一阵黄莺的叫声吵醒 。思妇的心思情绪,当下可感 。古人称这样的诗歌,真是一片神行 。诗人的心,思妇的心,远方辽西男人的心,都连在一起,唐诗就是这样一个心心相通的世界 。还有一首七绝,记不清是哪一位诗人写的了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枝开 。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入得来?”在一个春天的清晨,忽然庭前梅花开花了 。白玉堂的那个少女看在心里,又是惊喜又是感动,问了一个很痴呆气很女孩子气的问题:我女儿家的门一道一道关得好好的,你这个春色究竟是从哪里进来的?这少女怀春之心,诗人写之何其美好 。这里共同精彩的是唐诗对于女性的心理竟如此体贴入微!所以这首诗听起来好像已经不是一位男性诗人写的,而仿佛是一位女子在那里自言自语 。李白的名篇《玉阶怨》也是如此,“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一个女子深夜难眠,站在户外看月亮看了好久,一直到寒露侵身,回到屋里还是睡不着,还是隔着水晶帘望月,那一幅眼神,真是写活了,有好多好多的心情意思,都在那玲珑望秋月的眼神里面 。唐诗对于女性的同情、关切、体贴、理解,也都由这一眼神写活了 。我们今天一读到这首诗,就会分明感觉到这个女性的心情,甚至她的神情动态,一千多年过去了,印象依然如此新鲜,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说唐诗是不死的心灵,是永远的不麻木、永远的感动,永远的人心与人心的相通 。
唐诗写女性的名篇多得说不完 。我们再回到杜甫,对远在长安月夜中的妻子的思念:“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青辉玉臂寒 。何时倚双幌,双照泪痕干 。”你看他对妻子独自寂寞的设身处地的同情,对美丽的妻子在月光中独自寂寞忧伤的想像,都是那样的温情美好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贫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表达诗人对一个可怜的无依无靠的隔壁老妇人的同情心、平等心、尊重心,以及在艰难人生中温厚的人情美 。想一想我们现代人,对于老人,对于社会上的弱者,对于悲苦无告者,有没有这样的同情心?我们看李白是那样一个有公子气、飞扬跋扈的诗人,但是他在安徽时住在一个老太婆家里:“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 。”千金散尽的诗人一下子变得那样迟疑、那样小心翼翼,全失平时的豪气 。在艰苦的农家面前,诗人是完全平等的,他的心就像月光那样的清朗温情 。
李商隐的那些神秘的无题诗,中间总有美丽而多情的女子面影在晃动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总有一种唱叹生情、一种低回反复、一种绻缱缠绵 。总之,诗人无限温情的心,流注于亲人的心,超越了过去、现在与未来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琵琶女为什么要有两次演奏呢?一次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次是“凄凄不似向前声” 。为什么第二次结束的时候是“满座重闻皆掩泣”?因为第一次演奏是技术的、技巧的;而第二次则是心灵的,是白居易作词、琵琶女演奏,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流 。如果没有这第二次的演奏,《琵琶行》就没有太大价值了 。《长恨歌》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君王回看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一个句子呈示了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一边是代表战争、代表权力、代表无情的历史的一头高大的骏马,而另一边是代表美、代表感性、代表柔情与弱者的蛾眉 。我们会想到那个“江州司马春衫湿”的诗人,真的是一个大情种 。而唐诗,正是属于情种的诗,毫无疑问,唐诗是天才情种必读书,常常有一种多情多义的心灵,常存一种对女性的同情爱慕关心思念的心灵,就是富于人性优美的心灵 。中国文化中说大地的?
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我上学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