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诗词!快!(三首以上)( 三 )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
3、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
出自唐代张籍的《没蕃故人》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
译文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
4、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 。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 。
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 。
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
去去倦寻路程 。
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 。
旧曲凄清 。
敛愁黛、与谁听 。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
何须渭城 。
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
译文 昨夜的酒力尚未消去,上马时尚需有人帮扶,清晨的凉风还没有把我吹醒 。
一路上但见碧瓦红檐,倒映在曲折的流水里,垂杨树掩映着渡口旁的驿亭 。
想当年曾在亭壁上题写诗句,如今墙上罩满了蛛网尘埃,墨色消淡,字迹已被青苔斑蚀得模糊不清 。
想过去未来的进退升沉,岁月如流水 。
我徘徊叹息,愁思如潮,久久难以平静 。
数年来宦游不止,已倦于打听前行的路程 。
江陵的风流韵事最难忘,自此后再没有能够重访歌妓杨琼 。
她唱着旧日的歌曲声韵凄清,她聚敛着愁眉,谁是知音与听?酒樽前的故友倘若健在,定会想念我,最是关怀动情 。
何必唱朋友送别的《渭城曲》,她那歌声尚未唱完,我的热泪先自飘零! 5、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出自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译文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请帮帮忙
这是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词,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 。
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他对江南的忆恋之情 。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
即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
春来百花盛开,已级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风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 。
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
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 。
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开头,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
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且看宋之问的名作《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
……”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对此也感受最深,因而当他把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的时候,首先再现了“山寺月中寻桂子”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