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和感时花溅泪( 四 )


3,《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宋代周紫芝原文:一点残红欲尽时 。
乍凉秋气满屏帏 。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
调宝瑟,拨金猊 。
那时同唱鹧鸪词 。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
白话文译文: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 。
那时,我和她相对调弄宝瑟,拨动炉中温馨的沉水香,同声齐唱《鹧鸪词》,曾是多么欢欣 。
如今,孤寂地在这西楼,当此风雨凄凄的暗夜,不听清歌也悲泪难禁 。
4,《望月怀远》唐代:张九龄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白话文释义: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
5,《和项王歌》两汉:虞姬原文: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白话文释义:汉军已经占领我楚军阵地,汉军军营传来的楚歌歌声四面缭绕 。
大王(项羽)您的霸王气概都已不复存在(准备血战而死),我还有什么理由抛弃你而独自苟且偷生呢 。
古诗中夕阳的像征,一、怀人思乡的怅惘 “夕阳”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鸡栖于埘 。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 。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太阳下山,鸡、牛、羊纷纷归巢,最亲的人何时才能回来?妻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溢于言表,在现实面前,温柔的她把无奈的思念化作对丈夫的深情祝愿,愿戍守边疆的丈夫不要受饥挨渴 。
此诗奠定了“夕阳”寓相思怀人这一主题 。
温庭筠的《梦江南》就继承了这一传统:“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
肠断白苹洲 。
”诗歌把女子从希望到失望以至“肠断”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细腻而又深厚绵长 。
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既刻画出落日徐徐下山的美景,又把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巧妙地寓之于景 。
夕阳寓相思,除了怀人之外,更有思乡之意 。
唐朝诗人崔灏登上黄鹤楼,只见暮色苍茫烟波浩淼,诗人极目远眺不见家乡,惆怅失落顿涌心头,便有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叹 。
宋代诗人李觏《乡思》中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由见落日而触发思乡之情,把落日可见,故乡难觅的怅然之情表达得婉曲有致 。
王禹偁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皆为此中佳品 。
二、闲适隐逸的恬淡 古代文人往往由于社会黑暗,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便回归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家园 。
他们对夕阳下飞禽走兽归巢有种亲切感,因此常描写日暮时飞鸟归巢的景象来表现归隐生活的独得之乐 。
在这些作品中,“夕阳”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寄托,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极致 。
最著名的当属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在黄昏的美好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洒脱,诗人自身也成了夕阳景色的一部分 。
诗人以平静的归隐心态,表达了天人合一、复归自然的情感,在这里闲适心境与自然美景获得了和谐统一 。
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也有这样的描写:“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源 。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诗人将“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五柳”等都放在落日余晖这一背景下,将山林之美、隐逸之趣表达得别有情韵 。
王维的《渭川田家》亦是此中佳作:“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本是寻常,但把它们置于夕阳西下的背景中,落日的余晖将天地都染得金黄,面对这样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归隐之情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