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诗句加注音( 二 )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
是可谓善学者矣 。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
有什么关于加冠礼啊,弱冠之年之类的古诗词,古文吗 词目】弱冠之年【读音】ruò guàn zhī nián【释义】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
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
【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示例】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
谓之成人 。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
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
指刚成年 。
指二十岁 。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 。
“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 。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
二十加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六十知天命…何解?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
借指幼年 。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童龀[ch 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
” 9岁 九龄:为9岁 。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十三:为13岁 。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
志学:为15岁 。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
16岁 二八:为16岁 。
20岁加冠:指二十岁 。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